看球宝

斯坦科维奇杯(“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时间: 来源:看球宝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在首场与尼日利亚的比赛中,斯杯祭出追风少年王治郅的退役仪式大杀器,然而即便如此,在篮球底蕴深厚的北京奥体中心上座寥寥,赛事赞助和推广也甚微,比赛本身精彩程度不够,中国队最后也输了球……

这不禁让圈哥想问,已经连续举办了12年的斯杯路在何方?创始人程万琦要把斯杯打造成世界名牌的目标还有可能实现吗?

文:寸头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斯杯的前世今生

  • 赛事名称由来

斯杯全称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由前国际篮联主席程万琦在2005年一手创办,后在2009年改名为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赛。

说起杯赛名称由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70年代初,程万琦就已经在为中国篮球的发展而奔忙,在这期间,担任国际篮联秘书长多年的鲍里斯-斯坦科维奇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为了表示感谢他对中国篮球事业做出的贡献,程万琦就将这个杯赛用斯坦科维奇命名。

▼程万琦与斯坦科维奇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赛事目的

对于创办这项杯赛的初衷,创始人程万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办这个比赛的想法就是给我们中国队多一些比赛的机会。那时候的中国队,几乎没有太多热身赛的机会,因为实力、经费等多方面原因,很难去欧洲拉练,想要打国际的大赛只有四年一届的世锦赛和奥运会,打国际比赛的经验太有限。在亚洲,我们也只能和韩国、伊朗等几个国家打,水平都不是太高,想要和欧美国家较量,则很难有机会。我就想着能不能拉一些实力比较强的球队来帮我们热身,帮我们练兵。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举办城市

首届斯杯在北京举行,之后主要集中于南京、澳门、杭州、昆山、广州等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也曾在2010年落户广西柳州,2013年和2014年相继在地处内陆的兰州和洛阳举办过两届。2015年在广东清远举办,今年则重新回到了北京。不断辗转于一线与二三线城市,也是斯杯不断开拓市场的尝试。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参赛队伍

各大洲与中国队水平相当或略高于中国队的队伍,前3届均有包括东道主中国在内的6支球队参赛,从2008年开始参赛队伍缩减到4支并延续至今。

2006年的参赛阵容最为豪华,参赛的中国、法国、德国、巴西、澳大利亚、希腊为了备战当年在日本举行的世锦赛,各支球队纷纷派出最强阵容,其中包括姚明、德克-诺维茨基、托尼-帕克、莱昂德罗-巴博萨、安德鲁-博古特等NBA球星。可以说2006年的斯杯,是自成立以来的巅峰,在此之后,随着球队参赛球队水平参差不齐,球星有限,斯杯的影响力一度遭遇瓶颈。

斯杯上的姚明,托尼·帕克和德克·诺维茨基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中国队与斯杯

在历届斯坦科维奇杯的比赛里,中国队整体表现不佳。前两届比赛,中国队分别获得第四和第五名,到了第三届才获得一次第二,之后直到2012年才四战全胜首次夺冠——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夺冠。然而在那一届比赛上,突尼斯、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均未派出国家队的一线阵容,中国队的这个冠军,含金量实在有限。作为对比,在同年的伦敦奥运会上,男篮在小组赛中一战未胜,无奈出局。

2012年国家队拿到的唯一一个斯杯冠军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赛事运营及国内关注度

由于斯坦科维奇杯通常在每年的7月举办,当季的NBA和CBA联赛都已经进入了休赛期,国际大赛也尚未到来,所以在篮球迷们无球可看的空档期,斯杯理应得到不少的关注。不过,在运营过程中票价过高等问题导致球赛现场上座率偏低,让斯杯常年处在亏损状态,其中首届比赛的亏损就达到了800万人民币。

2010年时圈哥曾在现场观战斯杯,这就是当时赛场的上座率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在转播方面,尽管央视和各大网络平台都对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转播,但从历届斯杯的效果来看,在收视方面所产生的声量极为有限。

沦为鸡肋,斯杯问题出在哪?

  • “有名无实”

由程万琦老先生牵头创办的斯杯并不属于国际篮联的官方正式赛事,只属于遵从FIBA篮球规则、获得FIBA认可的邀请赛。对于国际上的强队基本没有吸引力。另外,由于其创办初衷也只是为了让中国队在每年参加国际大赛之前获得热身锻炼的机会,因此比赛的重心都偏向的是中国男篮,号称的“洲际篮球赛”,噱头的成分居多。

2014斯杯十周年,奖金却降到了3万美金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而作为邀请赛,斯杯无力支付高额出场费、军奖金也从最初的10万美元降到5万美元乃至后来的3万美元,自然也吸引不到足够强大的参赛队伍(2006年是占了当年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世锦赛便宜),赛事质量下降,赞助商赞助的热情自然也不高。由此一来斯杯的商业运作便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比赛一年不如一年,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 看点不足

在斯杯还叫“斯坦科维奇洲际篮球冠军杯”时,其“各洲冠军才能参加的大赛”的定位吸引到了不少眼球。而之后斯杯在2009年改弦更张变成“斯坦科维奇杯篮球赛”,对参赛球队在洲际比赛中的名次不再有限制,参赛球队数也从6支降到了4支。

此外,作为斯杯最大看点的中国国家队在过去几年里也降低了对这个杯赛的重视,去年在备战亚锦赛时更是选择赴欧洲拉练,让国奥队参加斯杯。而另一方面,由于比赛本身的胜负无关紧要,而参赛的球队又没有国际大牌球星,整个赛事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和包装推广的元素实在有限。

2010年拥有易建联、德拉季奇和米尔斯的斯杯已经称得上阵容豪华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难接地气

尽管上座率不甚理想,但一直以来斯杯的身段放得还不低。票价过高的问题在首届杯赛上就已经出现。当时北京房价不过万的2005年,比赛的票价在50元到800元之间,而50元的低价票基本上是无处寻觅。相比之下,当时CBA的票价仅在10元到100元之间。因此,过高的票价除了能够让那些极度热爱篮球的球迷买单之外,普通的球迷只能望而却步。

2013年的斯杯广州站,意识到此问题的斯杯组委会也曾经将票价一度下调,最低80元的门票可以观看两场比赛,最高票价也降到了680元。不过今年在北京进行的斯杯最低票价又调至80元,稍好一些的位置就动辄三五百,最高票价也到达了1280元。

本届斯杯的门票价格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在举办城市的选择上,斯杯的初衷是尽量选择那些交通便利,体育赛事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一二线城市为主,但这些城市的球迷往往有CBA的观赛体验,对精彩程度逐步走低的热身赛并不买账。

相比之下,2014年和2015年斯杯曾先后在河南洛阳与广东清远办赛,吸引了更多的当地球迷,人气也更旺。那里有浓厚的篮球氛围,在没有CBA球队的情况下,球迷对较高级别的篮球赛事有观赛的需求。而对参赛队伍来说,地理位置并不偏远,交通也较为便利,然而今年的斯杯重回北京,刚开始的接上地气的比赛再次遭遇冷落。

2014年洛阳,斯杯的赛场气氛相对火爆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 成本高

每届斯杯的举办时间需要依据中国男篮国家队的安排,依次联系外国球队,如果时间上和该国赛事冲突,又需要重新寻觅一个国家。事实上,来自中国篮协的夏季热身计划时间来得都比较晚,留给斯杯主办方操作的余地就更加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NBA、CBA等职业联赛以及其他国际大赛,除了中国队外,斯杯的参赛球队一年一个样,赛事缺乏连续性,即便能够前来的球队也常常是二阵甚至三阵,连咱自己的国家队也可能一言不合就开赴欧洲拉练......

  • 难称用心的运营

事实上,体育赛事想要吸引眼球、制造声量,不是一个电视转播信号,几块在公交地铁上挂的广告板就能够达到的,在斯杯开始之前,各类的宣传预热活动基本为零,很难想象这样的赛事运营是有多么不用心。

目前在国内,更多赛事的宣传是通过整合营销和社媒力量以及KOL发力,但根据圈哥(ID:Eco_Sports)观察,斯杯官方微博从2011年开设以来5年间只推送过761条,粉丝也只有2353人,账号的备注居然还是2014年的信息……哎

斯杯的官方微博,不忍直视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每一届斯杯缺乏相关的主题与口号,没有围绕球队和球员设计合适的宣传话题,想仅仅依靠几场不温不火的比赛打出名头,在体育供给并不匮乏的今天,斯杯走得有些费力。

斯杯最受关注的时候,是源于男篮与波多黎各的那场全武行........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困难。每年夏季,进驻中国的各类篮球热身赛和商业赛事数不胜数,在营销推广方面也是五花八门,就算斯杯再无法创新,模仿借鉴已有的模式也并非不可。

斯杯IP该如何回炉重塑?

经历12届的斯坦科维奇杯,按理说应该已经在国内形成一个相对优质、成熟的赛事IP。从赛事运营到商业开发,这些工作应该也在流程化、系统化,然而就目前来看,斯杯在这些方面进步有限,与目前以足球为代表的如火如荼的中国体育赛事产业相比,斯杯的落寞显得是那样的凄凉和突兀。

斯坦科维奇杯的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在今年6月的采访中,谈到斯杯未来发展的愿景,程万琦曾表示,希望把斯杯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名牌,不单在中国,也要让其他球队感受到能够参加斯杯是一件光荣的事。

程万琦先生为了斯杯的发展也是费尽心力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从参赛球队上来看,这届杯赛的确重新回到了高规格:阿根廷队、尼日利亚队、法国队,每支球队都实力不俗,中国队也是全部主力出战。追风少年大郅的退役仪式也给这个赛事注入了不少温情,但斯杯想借此成为世界名牌赛事IP,又谈何容易?

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走心,也需要时间的沉淀,NBA在中国沉淀了30年,CBA在中国沉淀了15年,斯杯至今已经走过了12年,如果能够更多地找寻感情、事件切入点,加强与举办城市经济、文化的联系,在长时间里与球迷们建立起情感关联,这个赛事IP才有机会真正深入人心。

▼安排大郅退役仪式这样暴力抒情的戏码,球迷们似乎并未买账,毕竟其实王治郅两年前就已经淡出一线战场了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毫无疑问,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完善严谨高效稳定的机制,这是欧美职业体育摸索出的一条金科玉律,放在咱们的体育市场中,也同样适用。

对斯杯的主办方而言,需要跟中国篮协、FIBA以及国外的球队达成长期稳定的默契,不可以几年一易,甚至一年一易,唯有如此赛事的发展才能稳中有进,稳中有新,而不至于“开倒车”或者来回往复地折腾。不过话说回来,斯杯还是先找到稳定的主办方吧......

▼斯杯一年换一个官网,圈哥也是看醉了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优质赛事IP的打造需要拓宽变现路径,在门票、赞助、版权、社交网络以及周边产品上同时发力。对于中国篮球而言,前有成功申办2019男篮世界杯,后有万达成为FIBA战略合作伙伴,这些对于斯杯而言,都是难得的契机。

如何通过合作优化资源,借势进行推广和开发,是斯杯在赛场外需要攻克的难关。而如何吸引实力更强的国家队,确保有足够话题的球星,是斯杯在赛场内不得不投进的一粒生死球。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目前国内的体育赛事的发展程度,还远未到能够赚得盆满钵满的程度。赔本赚吆喝,或许是斯杯需要接受的事实。把身段放低,把票价降低,将球迷请回到球场,对于打造斯杯的品牌形象来说,或许更加关键。

从2005年的第一届在北京,到今年的第十二届重新回到北京,在这个体育赛事IP漫天飞舞的时代,兜兜转转的斯杯也该重新上路,重新给国人和篮球带来更多欣喜了。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小世界杯”光环褪去,沦为鸡肋的斯坦科维奇杯该如何重塑?

责编:点哥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微博:体育产业生态圈,聚合体育产业优质内容与人群的平台,欢迎关注~

相关综合体育